
10月13日上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出席全球妇女峰会开幕式,并发表题为《弘扬北京世妇会精神 加速妇女全面发展新进程》的主旨讲话。我省各地各系统、各行业的妇女认真学习习近平主席主旨讲话,表示将以主旨讲话精神为指引,发挥“半边天”作用,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展现巾帼新风采。
“从习近平主席主旨讲话中,我深刻感受到‘她力量’在全球治理中愈发彰显,中国正在为促进全球性别平等和妇女全面发展注入新动力。”省妇联组织联络部部长李露丹表示,感恩新时代为女性提供的广阔舞台与无限可能,让大家都能平等享有发展机遇。将奋力在岗位上书写担当答卷,始终以“娘家人”的赤诚,助力深化妇联组织建设改革,加强与周边国家妇女和妇女组织的交流合作,以实干笃行诠释巾帼担当,让时代芳华在履职尽责中熠熠生辉。
全国三八红旗手、省女企业家协会会长张梅表示,习近平主席的主旨讲话,为全球妇女事业发展指明方向。长期以来,云南许多优秀的女性企业家在各自的领域拼搏奋斗,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主旨讲话中提出的4点建议,让协会的女性企业家深受鼓舞。协会将充分发挥平台作用,帮助女企业家们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以科技创新赋能企业发展,让更多的女性在高质量发展中人生出彩、梦想成真,展现巾帼力量。
“要完善制度和法律,推出更多可感可及的政策举措;中国孕产妇死亡率比1995年下降近80%,妇幼健康核心指标位居全球中高收入国家前列……”省第一人民医院妇科主任吴晓梅表示,“习近平主席的主旨讲话,让我们更加明确了医务工作者的责任与使命,将立足岗位,持续关注女性宫颈癌早诊早治,不断完善全省妇科疾病诊疗的质控体系及质控标准的制定,参与构建更加全面的妇科诊疗体系,提供优质高效的妇科医疗服务,为妇女群众的健康保驾护航。”
“扎根高等教育30年,我真切感受到时代为女性教育工作者搭建的广阔舞台,从牵头打造国家一流课程、组建辐射全国的虚拟教研室,到获评全国模范教师,每一份成绩都印证着女性在教育事业中的担当与价值。”全国模范教师、昆明理工大学信息工程与自动化学院教授方娇莉表示,将立足教学岗位,持续推进教育数字化改革,深化AI赋能教育研究;搭建交流平台分享经验,推动区域教育协同发展;带动更多女性教育工作者发光发热,共同书写妇女事业与教育事业同频共振的新篇章。
习近平主席主旨讲话中提到“中国妇女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让云南速瑞物流有限公司女员工王宇备受鼓舞。她介绍,公司始终坚持平等用工原则,对女员工的权益保护十分到位,尤其关照孕期、哺乳期的女员工,组织免费体检、“两癌”筛查等活动,切实关心女员工的健康。此外,公司还通过举办金秋助学、夏令营等活动,关爱职工子女,让员工感受到了全方位的关怀。
妇女事业蓬勃发展,成就鼓舞人心。现代化新征程大潮奔涌,美好前景催人奋进。
“将全球妇女峰会达成的国际共识转化为扎根地方的具体实践,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要使命,也是推动妇女事业发展的关键一环。”芒市妇联主席余木铃子表示,将实施好“巾帼向党、巧手赋能、暖心守护、以爱润家、提质增效”等行动,持续在思想引领、组织建设、关爱维权、妇女发展上下功夫;立足当地产业、民族文化资源,大力扶持妇女创业就业,培育壮大巾帼主理人、巾帼新农人、巾帼电商人,打造具有地域辨识度的妇女发展品牌,以更务实的举措、更有力的行动回应妇女群众的期盼。“我们坚信,每一位女性都能在平等发展的道路上绽放独特光彩。”
“习近平主席的主旨讲话,给予我们强大的精神力量,让我们深刻理解肩负的责任和担当。”省高级人民法院民事审判第三庭庭长洪一军表示,作为奋斗在审判一线的女法官和云南省女法官协会第五届理事会会长,将团结引领女法官们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对审判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实干担当持续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服务保障高质量发展大局;以“如我在诉”的理念用心用情办好每一起案件,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坚持优化审判质效,全力维护妇女儿童权益,促进女法官全面成长,更好助力法治云南建设。
习近平主席主旨讲话中提到要“共同培育推动妇女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能”,全国劳动模范、云南能投硅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赵生艳对此深有感触:“我们公司女性从业者占比约30%、女性高技能人才达24%,大家能成长为技术骨干,有更多机会参与到各种项目和技术研究中,发挥专长,离不开国家对妇女事业的重视和支持。我们将更加努力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提升创新能力,开发绿色低碳产品、助力绿色发展,也希望带动更多女同胞参与到科技创新中,共同践行‘以科技创新赋能妇女事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
弥勒市弥阳街道福地社区妇联主席赵卷表示,将结合本地实际,深化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宣传和落实,聚焦妇女在婚姻家庭、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等重点领域的权益保障需求,健全“妇联+”多元服务机制,常态化开展婚姻家庭矛盾排查调解、困难妇女帮扶等工作;充分发挥妇女在社会治理与家庭建设中的独特作用,深化家庭美德建设与良好家风培育,以小家庭的和睦营建大社会的和谐。同时,开展好家政服务、手工制作等各类技能培训,搭建完善就业创业平台,推动更多妇女立足岗位建功立业。
本报记者 岳晓琼 邓清文 郎晶晶 陈鑫龙 陈怡希 管毓树 黄翘楚
https://epaper.yndaily.com/app_ynrb/2025-10/14/content_995333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