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要闻 > 正文

校园要闻

建筑工程学院徐西蒙课题组在饮用水源污染物定向转化调控领域取得新进展

发布日期:2025-07-17 点击量:

日前,昆明理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徐西蒙副教授课题组在“芬顿净水技术选择性氧化饮用水源痕量污染物及其机理的主观调控”研究领域取得重要成果,以“Electronic Structure Regulation of Fe sites by coordinating moiety in Fenton-like process enables tunable water decontamination”为题,发表于地球与环境科学领域自然指数收录期刊—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上。

昆明理工大学为该论文唯一通讯单位,建筑工程学院23级硕士研究生蒋沁利为论文第一作者,徐西蒙副教授为论文通讯作者。论文相关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资助。

饮用水及市政污水深度处理是保障水质安全、实现污水高价值有机物定向转化回收的必然需求。以类芬顿技术为代表的化学氧化水处理方法,广泛应用于去除各类水体中的有机污染物。然而,传统化学氧化方法在面对饮用水源及市政污水中痕量污染物时,存在活性物种选择性低的普遍问题。而天然水体和废水的组成复杂,共存基质种类繁多且浓度高,会大量淬灭活性物种,严重制约目标污染物的高效去除。此时,往往需要显著提高氧化剂投量或高能量输入,这不仅大幅提升了处理成本,还容易产生有毒副产物,增加环境风险。在此背景下,发展可主观调控的处理工艺,提高对目标污染物的定向氧化选择性,对于推动深度水处理技术革新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FeOCl(氧基氯化铁)这一典型层状铁氧化物,构建了电子密度依赖型类芬顿试剂,实现了过一硫酸盐活化过程中氧化机制的主观调控。具体地,Fe活性位点周围电子密度的变化会显著影响反应活性及路径,从而决定自由基与非自由基机制的贡献比例,最终实现选择性氧化过程。该研究不仅深化了对类芬顿反应机制的理解,更为针对不同水质净化应用场景需求,定向设计类芬顿试剂电子结构提供了理论指导。

图1 活性位点电子密度调节可实现对自由基/非自由基路径比例的主观调控

近年来,徐西蒙副教授所在团队持续以FeOCl为基体,开发了多类性能可调控的环境修复试剂,适用于孔隙含水层有机污染原位修复、饮用水深度净化。其中,羟基化FeOCl应用研究已于2023年发表于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2023, 57, 12922−12930;晶面扭曲化FeOCl应用研究已于2024年发表于Applied Catalysis B: Environment and Energy, 2024, 345, 123701(Hot Paper & Highly Cited Paper,2025年5月&7月入选),获得了国内外广泛关注。

论文链接地址:

https://doi.org/10.1021/acs.est.5c06061

https://doi.org/10.1021/acs.est.3c04625

https://doi.org/10.1016/j.apcatb.2024.123701

(供稿:建筑工程学院)

版权所有©昆明理工大学 滇ICP备05001246号-1  滇公网安备53011402000430号 All Rights Reserved © Kunm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