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昆明理工大学锂离子电池及材料制备技术国地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王丁、段建国、王贤树等联合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李宝华教授针对单晶超高镍三元正极材料在高能量密度锂离子电池中的应用受限于其表面形成的绝缘性残锂化合物的实际,提出一种简单的分子工程策略,以2,5-噻吩二硼酸为浆料添加剂中和超高镍单晶正极材料表面的残锂化合物,通过后续原位电化学反应在正极表面形成了均匀稳定CEI膜显著提升循环稳定性。残锂化合物在材料合成及储存过程中形成并富集在材料表面,严重损害电池性能,该方法将表面残锂高效转化为CEI功能组分,突显了界面化学在推动锂电正极材料发展中的关键作用。
冶金与能源工程学院2023级硕士研究生蒋卫红为论文第一作者。该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2162030)、云南省工程研究所中心能力提升项目(2023-XMDJ-00617107)、云南省李新海专家工作站(202405AF140069)等项目的资助。相关成果以“Molecular engineering of residual lithium compounds for stable LiNi0.92Co0.05Mn0.03O2 cathodes”为题发表在国际高水平期刊《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上。

锂离子电池及材料制备技术国地联合工程研究中心长期开展锂/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制备研究工作,近年来已在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Energy Storage Materials, Journal of Energy Chemistry等国际权威学术期刊上发表了一系列高水平论文,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高度关注和引用。
EES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39/D5EE00282F
(供稿:冶金与能源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