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昆工 > 正文

媒体昆工

春城晚报 2017-12-24 访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创新奖”获得者 昆明理工大学副校长杨斌以千锤百炼之心 练点石成金本领

发布日期:2017-12-24 点击量:

30年前,昆工校园里来了一位年轻的研究生,师从戴永年院士,开始了在真空冶金领域的求知与探索;30年后,当年的年轻人已成为真空冶金领域的知名专家,获得本年度何梁何利基金奖“科学与技术创新奖”,在钓鱼台国宾馆受到国家领导的接见及亲自颁奖,这就是昆明理工大学副校长杨斌教授。

近日,记者在昆明理工大学冶金与能源工程学院对杨斌进行了专访,叩问这位优秀学者的成长之路,分享他对于专业、行业的深刻见解。

师从戴永年院士醉心真空冶金

在回顾最初走上冶金之路时,杨斌教授总是会想起中学化学实验课上的一幕:把镁放到水里就会产生氢气,氢气是一种可燃气体,用火去点就有爆鸣声。 “我当时对老师做的这个实验非常感兴趣,对金属感兴趣。”那时,杨斌正就读于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的一所中学,不久之后的高考中,杨斌毫不犹豫地报考了冶金专业。

本科时,他读到一本名为《锡冶金》的书,这本书的作者正是戴永年院士。“东川的铜、个旧的锡闻名于世,能够撰写这本书的人,应该是个非常了不得的专家。”出于对作者的钦佩,他提笔给戴永年院士写信,希望拜戴先生为师。1987年9月,他考入戴院士门下,开始了30年的有色真空之旅。攻读硕士研究生时,杨斌做的就是铅在真空状态下挥发的机理研究。

那么,为什么要在真空环境下冶金呢?杨斌解释说,云南海拔高、气压低,烧水时水温还没到100摄氏度就会沸腾;所以在高原地区做蒸馏水,耗能就比平原地区低。比如说金属的蒸馏,在常压下可以蒸馏,但能耗会很高;如果放在真空里就会大大节省能源。从理论上讲在真空环境里对金属进行熔炼是个强化过程,以前做不到的很多事都可以做到。“不仅如此,真空环境下气体不会外泄,从源头上就不产生污染环境的成分。”

历经千锤百炼终迎宝贵成功

上世纪90年代,冶金行业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冶金相关研究也遭遇了严冬。此时,杨斌恰逢硕士毕业,但还是毅然留下来,继续从事真空冶金研究。

在那段困难的时间里,杨斌几乎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科学研究中,做实验、分析实验数据、看文献、写材料。即使在做实验的过程中出现意外,导致他和同事的头部及脸部皮肤不同程度烫伤,但他很快又重新回到工作岗位。

历经各种艰难挫折的洗礼,杨斌教授及其团队克服重重困难、埋头攻关,终于完成了 “硬锌真空蒸馏提锌和富集锗铟银”、“从含铟粗锌中高效提炼金属铟的技术”、“复杂锡合金真空蒸馏提纯”等项目的研究。

这些科研成果在国内外的企业应用转化,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云锡集团、云铜集团、云南冶金集团等大型企业都采用了他们的技术。“个旧炼锡、铅的企业基本都用了我们的技术和设备。今年大概新增了二三十家企业,西班牙、美国、英国、澳大利亚、马来西亚等国家的企业都在使用我们的技术。”

以团队之力助行业发展

“我经常对同事和学生说,我们要做具有挑战性的工作,每天都要创新,冶金人要做的就是点石成金。”杨斌教授说,“很多工作前面没人做过,能借鉴的经验有限,所以开拓性和创新性很重要。”

在采访中,“团队”是杨斌教授反复提及的高频词汇,目前真空冶金整个“产学研”团队成员大约有近200人,“我们这边的团队,光硕士生博士生就有70多人,教师有30多号人,再加上和我们合作的产业化、工程化研究的50多个人,是靠这样一支队伍来支撑的。”

谈到这次获得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创新奖”, 杨斌教授表示:“这次获奖,表彰的不是我一个人的工作,表彰的是团队的工作和多年的积累,我只是团队的代表。我们所从事的工作,一个人是做不了的,还得靠队伍、靠团队、靠实验室整体发展才能完成。”

本报记者 杨质高

原文链接:http://ccwb.yunnan.cn/html/2017-12/24/content_1194863.htm?div=-1

版权所有©昆明理工大学 滇ICP备05001246号-1  滇公网安备53011402000430号 All Rights Reserved © Kunm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