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昆工 > 正文

媒体昆工

点赞云南 2018-12-25 剑指“世界一流”,云南高校双雄强音齐奏

发布日期:2018-12-25 点击量:

近日,云南高校“双一流”建设动态频传,包括已入围“双一流”建设榜单的云南大学和“离‘双一流’最近”的昆明理工大学都有相关消息传出。昨日,云南大学重磅发布该校学科发展计划,云南目前唯一“双一流”高校将走向何方?同时,昆明理工大学在最新发布的全国非“双一流”大学榜单中排名第一,昆工是否又离“双一流”更近了一步?点赞君带你看详细情况!

云南大学:锻造学科发展“四驾马车” 推动世界一流大学建设

云南大学24日对外公布该校学科发展计划。云南大学将实施一流学科、基础学科、新工科、新时代新文科四大学科计划,通过学科发展的“四驾马车”推动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

云南大学此轮学科发展计划涉及四个方面,旨在以优势特色学科为基础,以一流学科建设为牵引,通过一流学科建设引领带动相关学科和学校整体发展。

一流学科建设计划

云南大学一流学科建设计划充分发挥云南民族多样性与文化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地处边疆与紧邻南亚东南亚的“三大优势”,以民族学、生态学为基础,兼顾区域学科发展新趋势,重点建设:民族学一级学科、高原山地生态与地球环境学科群、边疆治理与地缘政治学科群、生命与分子科学学科群和天文学一级学科等五个学科或学科群。

通过建设,力争实现“一个引领”,即民族学学科引领世界民族研究的发展,为全球的民族治理和民族问题的解决贡献中国智慧;保持“两个第一”,即生态学、政治学学科保持处于全国第一方阵;建设“两个中心”,即依托云南“植物王国”“动物王国”“微生物王国”建设世界一流水平的生命科学研究中心;依托“南国天都”建设世界一流水平的天文学科学中心,全面提升学科水平与实力,从而实现学校整体特色发展和高质量发展。

基础学科发展计划

基础学科是学科发展之本和可持续发展之源,是“双一流”建设的重要支撑,是提升高等学校综合实力的重要基石。云南大学是一所以文理基础学科为主的综合性大学,经过90多年的建设与发展,现有学科覆盖了几乎所有基础学科,构建了较为完善的学科体系和学位授权体系,初步形成了基础学科和优势特色学科相互支撑发展的良好态势。

因此,云南大学基础学科发展计划结合国家“高等学校基础研究珠峰计划”,以学科能力提升为主线,遵循学科发展规律,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和国际学术前沿,强化基础研究,旨在以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为抓手,围绕云南的“三大优势”,着力推动“两大转化”,即将资源和区位优势转化为学校的学科优势,再把学科优势转化为人才培养优势,打破传统学科之间的壁垒,优化学科方向,汇聚高水平人才队伍,搭建学科发展平台,跟上时代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步伐,形成重点明确、层次清晰、结构协调、支撑有力的基础学科体系,支持学校建设水平整体提升。

通过建设,到建校100年,基础学科优势特色鲜明,整体水平明显提升,学科竞争力显著增强,为一流学科提供理论支撑,为新工科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形成特色鲜明、互为支撑、相互促进的发展态势,建成一批基础学科高原,打造民族学、政治学、生态学、化学、生物学、天文学等若干学科高峰,成为学校学科健康有序发展的动力源,为加快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和实现学校内涵式发展提供强劲支撑。

新工科发展计划建设

建设与发展新工科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现社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是学校立足科技前沿、增强服务能力、满足国家和地方产业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同时也是云南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内在需要。回顾云南大学90多年的办学历史,自建校伊始就有发展新工科的创举,上世纪30年代,云南大学兴办的航空、铁道、冶金、矿冶和机械等学科在当时就属于“新工科”范畴,这些学科对云南大学的发展乃至云南省高等教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鉴于此,云南大学新工科发展计划紧紧把握和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发展趋势,面向工科领域科技前沿,发挥云南大学多学科综合优势,打造“一个体系”,即新工科学科体系,聚焦人工智能与物联网、统计计算与大数据、新材料和新能源4个重点领域,将“双一流”大学建设与新工科建设紧密融合,加强应用基础研究,拓展实施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突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和颠覆性技术创新,主动融入和对接国家重大战略,服务云南区域创新发展和云南省重点产业发展。

通过建设,云南大学工科领域的科技创新、服务国家重点战略和区域创新发展能力显著提升,取得一批具有国际重要影响的原创成果,有效支持云南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升级,获工程博士学位授权,材料科学等学科进入ESI前1%,立项建设国家级的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或国际联合实验室。

新时代新文科发展计划

云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经过近百年的发展积淀,造就深厚的理论根基、优良的学术传统和较为完善的学科体系。2017年,党中央提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重大决策,对当前高校提升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为回应时代需求和未来发展需要,新时代云南大学新文科发展计划围绕面向2035年中国发展需要,围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华民族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聚焦云南“三大定位”,着力打好“三张牌”,坚持前沿导向、需求导向和服务面向,通过实施马克思主义引领工程,加强学校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创建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调整优化学科结构,实施学科改造提升计划;强化创新性人才培育,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育人育才功能;加强学科高水平国际合作,构建高端国际合作平台等措施,淡化学科归属,打破学院、学科壁垒,强化资源整合,着力构建适应新的时代特征,具备鲜明云大特色,具有中国一流水平的云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

通过建设,到建校100周年之际,建成特色鲜明、中国一流的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原始创新能力、重大理论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云南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大幅提升;学科优势特色更加明显,社会科学总论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民族学引领世界民族学、人类学的发展,政治学进入国内高校第一方阵,区域国别研究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形成3—5个在国内具有影响的一流理论创新高地和2-3个在国内有重大影响力的新型智库;汇聚一批有重要声誉、国际影响的领军人才,人才培养质量稳居中西部高校前列。

昆明理工大学:全国非“双一流”高校排第一

12月24,艾瑞深中国校友会网正式发布《2019中国大学评价研究报告—高考志愿填报指南(校友会版)》,连续第17年发布中国大学排行榜,报告显示,昆明理工大学位列2019中国非“双一流”大学排名第一,是2020年国家“双一流”增选的最有力竞争者,同时该校也是云南省内排名最高学校。

2019中国大学排行榜评价指标体系包括教学质量(占比30.03%)、高层次人才(占比13.09%)、学科专业(占比10.78%)、高端科研成果(占比19.25%)、科研项目(占比7.70%)、科研基地(占比5.39%)、办学层次(占比1.54%)、社会声誉(占比7.69%)和国际影响(占比4.53%)等9大核心指标,涵盖的四级评价指标有300多项,是目前中国大学评价指标数量最多的大学排名。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rl_V_Go8OlnwKIgscNAsRg

版权所有©昆明理工大学 滇ICP备05001246号-1  滇公网安备53011402000430号 All Rights Reserved © Kunm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