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推动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深度融合,引导青年学子以科技赋能乡村振兴,以专业支撑乡村发展,6月29日至7月2日,昆明理工大学国土资源工程学院赴会泽乡村振兴实践团中4名地质工程专业的研究生组成的“防震减灾”小分队赴云南省地质灾害高易发区——曲靖市会泽县各乡镇,以“科技护乡村平安,专业守一方水土”为主题,聚焦防灾减灾关键环节,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调研与科普宣讲活动。
云南省曲靖市会泽县地处滇东北乌蒙山主峰地段,地质构造复杂,位于小江断裂带核心区域,地形起伏大,降水集中且强度高,加之采矿、修路、陡坡耕作等人类工程活动影响,是云南省地质灾害的高发区和易发区之一。2025年入汛(5月1日)以来,云南省已遭遇多轮强降雨天气过程,持续降水导致全省地质灾害风险持续处于高位,部分地区进入红色警戒期。在此背景下,会泽县面临的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风险进一步加剧,防灾减灾工作面临严峻考验。
行前,团队成员充分利用专业优势和信息资源,系统梳理了会泽县地质灾害隐患点分布、历史灾情数据及当地地质环境背景资料,精准制定了涵盖重点区域勘察、科普宣讲对象及内容的详细行动方案,为实地工作的有效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团队成员深入乡村,精准定位村民特别是中小学生需求,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科普宣讲。他们利用图文展板,结合当地近年真实灾情案例,专业、清晰地讲解了滑坡、泥石流的成因、前兆识别及紧急避险“黄金法则”。互动问答、情景模拟等环节有效激发了参与热情,确保防灾知识真正入脑入心。活动显著提升了村民的风险防范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为乡村安全播下了“科普种子”,长远助力乡村安全人才培养。
顶着汛期风险,实践团成员充分发挥地质工程专业优势,跋涉于山区、河流沿岸等重点区域和隐患点。他们创新采用“天地一体”工作法:“天上看”:运用机器学习算法,深度分析卫星遥感影像、山体坡度、岩性、土地利用等多源大数据,智能识别出包括隐蔽性极强的滑坡在内的潜在高风险区,实现灾害风险的早期精准预警。“地上查”+“入户访”:结合传统地质踏勘技能,实地验证风险点,详细记录地质孕育条件;同时逐户走访,与村民、村干部深入交流,一手掌握历史灾情、防灾减灾实际需求及基层应急能力短板。

这种“天地人”协同(科技+实地+民情)的模式,极大提升了风险识别的精准性、效率和覆盖面。获取的翔实数据与深度洞察,不仅为当地精准完善灾害监测预警体系、科学优化避险转移路线提供了关键支撑,更直接融入乡村安全发展规划蓝图,为未来农村房屋选址、道路修建、农田水利设施布局及产业规划规避潜在风险、筑牢安全基石,有力践行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推动安全与发展深度融合。
此次实践的核心价值在于将前沿科技洞察与扎实田野调查深度融入“平安乡村”建设。团队带回的不仅是数据,更是可落地的安全解决方案。基于翔实的地质风险图谱和群众呼声,他们为当地量身定制了完善监测预警、优化避险路线的专业建议。尤为重要的是,这些凝结专业知识与民情民意的成果,已转化为指导乡村长远安全发展的科学依据,直接赋能农村房屋安全选址、道路韧性提升、农田水利科学布局及产业合理规划,从源头上降低灾害风险,确保乡村振兴战略在安全稳定的基石上行稳致远。
昆明理工大学国土资源工程学院乡村振兴团队的会泽防震减灾之行,是高校青年学子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用科技创新守护万家灯火的生动诠释。他们以地质人的专业智慧和新时代青年的热血担当,扎根乡村一线,科技赋能平安,用实际行动为会泽县筑牢乡村振兴的安全防线贡献了坚实的青春力量。
云南网通讯员 韩宇 罗建虎
https://m.yunnan.cn/system/2025/07/04/03353586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