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田径运动会
“阔步三境穿连廊,恢弘大气呈兴相。新区建设犹酣畅,齐心协力谱华章!”这是对昆明理工大学呈贡校区新气象、新风貌的赞美,更是昆工人凝心聚力,“二次创业、打造百年昆工”宏伟基业的生动写照。
2011年,在“十二五”开局、贯彻落实国家教育规划纲要起步、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之际,昆明理工大学实现了办学主体和管理重心向呈贡校区转移,呈贡校区作为主校区正式运行的重大战略。这是昆明理工大学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取得的一项重要成果,是载入昆工史册的一件大事,具有里程碑意义,标志着学校的建设已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学校的改革发展已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确立目标
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形成共同价值追求
昆明理工大学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2008年学校第十一次党代会明确提出“全面建设特色鲜明高水平大学”的发展目标,这是推进学校改革发展和参与国际国内竞争的必然选择,是提高办学水平、丰富办学特色,实现学校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由之路,其实质就是促进学校科学发展。全面建设特色鲜明高水平大学发展目标的确立,使昆明理工大学的建设发展有了明确的方向,使全校师生员工有了共同的价值追求,成为了昆工人凝心聚力、共谋发展的精神纽带。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学校积极探索符合自身实际的发展道路,坚定不移地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步伐,因时、因地制宜地调整结构、突出重点、发展特色,体现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对于昆工而言,建设呈贡新校区是学校“十一五”期间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学校办学空间的拓展与办学质量的提高同样重要,在坚持抓内涵建设的同时,抢抓机遇拓展外延,坚持外延拓展与内涵建设并举,数量建设与质量提升、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办学设施与办学功能并重,大力实施“三大战略”、“五项工程”。2010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高等教育以“提高质量”为改革发展的最核心任务,并对提高质量作出全面部署。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加强内涵建设显得更加重要和紧迫。昆明理工大学结合学校改革发展实际,提出“坚持走内涵式可持续发展道路”,明确在注重外延拓展的同时更加注重内涵建设,把改革发展的重心切实转移到内涵建设上来,通过采取有力措施,统筹推进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创新等各项工作上水平、上台阶,实现学校又好又快发展。
突出特色
实施学科建设发展战略取得显著成效
学校牢固树立学科建设是学校建设的核心的思想观念,以学科建设为龙头,结合云南有色金属资源优势,围绕云南“工业强省”战略需要,尤其是“五大支柱产业”建设要求,以构建大有色学科专业体系为重点,大力实施特色学科建设发展战略,着力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优势品牌学科和重点特色学科。五年来,学校自筹资金进行两轮重点学科建设,第一轮投入5786万元,第二轮从2008年起五年内投入5亿元。为使学科布局与发展更加合理,学校合并组建和新建了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冶金与能源工程学院、国际文化交流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外国语言文化学院、城市学院、质量发展研究院、知识产权发展研究院。博士后流动站由4个增至8个,一级学科博士点由2个增至5个,二级学科博士点由27个增至41个,硕士点由44个增至127个,工程硕士授权领域由18个增至27个,国家级重点(含培育)突出学科由1个增至2个,新增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4个、省级重点学科8个。大力实施创新团队建设计划,投入经费2515万元立项建设3个省级科技创新团队、27个校级创新团队和11个校级重点实验室;投入1310万元建设12个学术团队。
经过实施特色学科建设发展战略,使学校的学位点建设层次更加齐全,培养体系更加完备,门类覆盖更加广泛,由优势学科、重点学科、新兴学科和支撑学科构成的学科布局已与云南省的五大支柱产业、六大优势产业链群、十二大重点产业形成了一一对应关系,初步形成了以地质、采矿、矿物加工、有色冶金、有色金属新材料制备与加工为主体的特色鲜明的大有色学科群,为服务云南省实施“两强一堡”战略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学科支撑。
夯实基础
呈贡新校区建设极大改善办学条件
建设昆明理工大学呈贡校区,是“十一五”期间云南省社会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项目,是我省高等教育工作和昆明市呈贡新城建设的一项重要工程。学校坚定不移地实施呈贡新校区建设发展战略,践行和发扬“艰苦奋斗、求真务实”的学校传统,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层次和现代化、国际化、人文化、信息化、生态化的建设要求,把呈贡校区作为主体校区进行建设。全体昆工人以崇高的使命感、责任感,大力弘扬主人翁精神,满怀热情和激情,积极投身呈贡校区建设,为“打造百年昆工”添砖加瓦,为学校的改革发展贡献力量。到目前为止,呈贡校区已开工建设面积达98万平方米;完成单体建设数量为73栋;完成“五通一平”面积160万平方米;完成绿化面积22万平方米;完成总投资24.3亿元,占总计划投资的96.85%。一个功能完善、现代大气、环境优美、运行高效的新校园已基本建成。2011年3月,完成了学校主体搬迁呈贡校区,目前入住学生总数已达23000余人。
与此同时,学校大力实施投融资工程、资源要素配置工程,保证学校建设资金需要,发挥资源效益最大化。学校积极争取银行贷款、财政专款、政府贴息、社会融资及国际合作办学项目资金,不断提高学校对社会资源的集聚吸纳能力;加强财务统一管理、监督和审计,实施绩效工资改革,强化办学成本控制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和投入产出比。围绕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推进办学资源要素优化配置,提高公有房、大型仪器设备特别是大型科研平台设备的使用效益,促进教学、科研、服务质量的提升。五年来,学校办学总资产原值由10.41亿元增至27.38亿元,增加了170%;仪器、设备资产原值由2.26亿元增加到5.32亿元,增加了135%;教学用地面积增加到4346.81亩,教学用房面积增加到121.63万平方米,生均占有教学科研设备金额9841.24元;文献藏书量达255万余册,生均纸质藏书81册、电子图书40册。近年来,学校还投资1.16亿元改扩建老校区,投入4亿多元进行实验室、网络设施和图书资料建设。学校办学空间和办学条件的极大改善,为未来的建设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人才强校
高层次师资队伍建设再上新台阶
学校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思想,坚持“人才优先、以用为本、高端引领、整体开发”的方针,以中青年教师和创新团队为重点,加快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师资队伍。学校加大对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力度,注重现有师资的培养,强化人才资源的科学配置,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培养和造就一批爱岗敬业、拼搏奉献的管理和服务人才。同时,结合昆明理工大学几经合并组建,有相当数量的教职工住房不达标,甚至没有住房,教职工人心不稳,引进高层次人才缺乏支撑条件,住房问题成了制约学校发展瓶颈的实际,学校把安居才能乐业,为教职工解决住房问题提升到“确保稳定、促进发展”的战略高度,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教职工的切身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安居工程作为学校“十一五”期间的专项重点工作组织实施,基本实现了教职工安居乐业目标,极大地改善了高层次人才引进条件。
五年来,学校专任教师从1690人增加到1947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分别从141人增至486人、864人增至1071人,博士、硕士、其他层次专任教师比例由7:44:49变为25:55:20;教授、副教授分别从210人、539人增至354人、604人,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比例由10:33:35:22变为18:31:41:10;具有研究生学历的留学回国人员增加44人。新增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6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人、云南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专业技术人才3人、享受云南省政府特殊津贴4人,17人被授予“云南省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称号,36人入选“云南省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12人被授予“云南省技术创新人才”称号,8人分别荣获“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云南省优秀教师”称号和“云南省教育功勋奖”。
内涵发展
质量工程助推办学水平稳步提升
2005年昆明理工大学率先在省
内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2006年启动实施“质量工程”建设。学校按照国家级质量工程项目建设要求,自筹资金改善和加强本科教学基本条件,通过整合资源、优化组合,扎实推进专业建设、课程建设、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管理改革,在教学成果奖、特色专业、精品课程、教学名师、教学团队、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等建设中取得了一系列标志性成果,质量工程建设成绩在省内高校名列前茅。五年来,学校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实现我省该项成果零的突破;建成国家第一类特色专业7个、国家第二类特色专业1个、省级特色专业8个、省级重点建设专业7个;4个专业通过国家专业评估,2个专业通过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建成国家级精品课程8门、国家级双语示范课程2门、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国家级教学团队3个、省级精品课程22门、省级双语示范课程3门、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9个、省级教学团队5个;有国家教学名师1名、云南省教学名师11名;获云南省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一等奖5项、二等奖5项;有1部教材荣获教育部精品教材,8部教材荣获省级优秀教材称号、5部成为省级“十二五”规划教材;获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112项;新增“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3篇;从2009级本科生起实行完全学分制;本科生年终就业率均保持在90%以上,研究生年终就业率超过95%。
科研创新
转化高水平成果为工业强省奠基
“十一五”以来,昆明理工大学紧密结合国家和云南省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社会发展为目标,大力实施科技创新工程,不断加强科研平台建设,强化科技成果转化,支撑学校实现从教学研究型大学向研究教学型大学转型,推进全面建设特色鲜明高水平大学进程。五年来,学校科研规模由2005年的1.5亿元增至2010年的4.56亿元,增长了200%;获国家“973”、“863”、科技支撑及其他重点、重大科技项目22项,获国家级科技项目199项、省部级科技项目438项;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3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132项,比“十五”期间增长了59%;获授权专利584项,比“十五”增长了484项;出版专著318部,发表论文6763篇,被SCI收录211篇、EI收录356篇、ISTP收录270篇,分别比“十五”增长了102%、194%、176%。建成省部(教育部)共建重点实验室2个,共建省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2个,在建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省部级工程技术中心1个、省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个、省部级人文社科研究基地1个,新增省部级重点实验室2个。申报获准建设国家大学科技园和国家技术转移示范中心。尤其是2009年至2010年,在短短两年内连续荣获代表国家最高科技水平的国家技术发明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共五项大奖,创造了云南省科技工作的一个奇迹。与此同时,学校充分利用教学、科技资源,以科研成果转化和技术转让、开办科技产业、接受委托培养和课题研究、开展继续教育等方式,面向社会提供多样化的有偿服务,为建设创新型云南,推进云南“工业强省”战略进程,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和谐发展
全面推进特色鲜明高水平大学建设
昆明理工大学始终把党的建设与学校的改革发展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党建推动学校事业发展,用事业发展检验党建成效。五年来,学校坚持以理论武装为龙头、班子建设为重点、组织建设为基础、制度建设为保障,通过认真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解放思想大讨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创先争优等活动,广大党员的党性修养进一步提高,各级干部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进一步提升,有力推动了学校中心工作的发展,为全面建设特色鲜明高水平大学提供了坚强保障。
面对“十二五”时期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昆明理工大学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牢固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坚持走内涵式可持续发展道路;紧密结合云南经济社会发展、有色金属行业发展实际和国际化办学需要,进一步凸显行业、区域及多元化办学特色,着力实施“质量提升战略”、“特色学科战略”、“人才强校战略”三大战略,着力推进“开放办学工程”、“科技创新工程”、“信息化建设工程”、“投融资工程”四项工程,着力落实“本科教学质量提升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研究生百门核心课程建设计划”、“‘三百’博士培养引进计划”、“战略支撑学科建设发展计划”、“科技平台创新能力建设计划”、“国际教育合作发展计划”、“资产配置及使用效益评价计划”、“校园建设发展计划”九个计划,不断提高学校教育办学质量,全面增强核心竞争力,向着全面建设特色鲜明高水平大学的目标迈进,为创新型国家和云南省桥头堡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原文链接:http://finance.china.com.cn/roll/20111129/35695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