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网讯(记者 王海龙)昆明理工大学冶金节能减排创新团队长期从事冶金节能减排领域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在团队带头人王华的带领下,该团队在基础理论、技术开发、产业化推广和人才培养等方面成绩显著,并荣获2014年度云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团队在国内外冶金节能减排领域有重要影响
该团队成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1985年全国冶金节能专家原昆明工学院院长蔡乔方教授创建 “冶金热能工程研究室”,形成了冶金炉窑节能科研团队。1996年,年仅30岁的团队骨干王华博士接过接力棒,带领团队进行二次创业,成立了“冶金节能减排研究所”。该研究所被认定或遴选为云南省高校工业节能与能源新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冶金节能减排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云南省冶金节能减排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国有色金属工业能源高效利用重点实验室、云南省工业节能工程实验室。2014年以团队研究方向为四大支撑方向之一的重点实验室被科技部批准为省部共建复杂有色金属资源清洁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
目前,该团队拥有固定科研人员29人,硕士博士研究生79人。固定成员中有高级职称20人,其中教授12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云南省有突出贡献的专业技术人才1人,云南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6人。目前团队已发展成为一个以中青年学术带头人为主,专业和年龄结构合理、学术层次高、科技创新能力强,在国内外冶金节能减排领域有重要影响的创新团队。该团队已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和省部级科技奖励9项,出版学术专著19部,发表SCI、EI论文288篇(其中SCI论文他引256次),授权专利168件(其中发明专利70件)。
成果推广累计产生直接经济效益超260亿元
针对冶金行业能耗高、余热余能回收利用率低、环境污染大等问题,该团队系统深入的开展了冶金节能减排新理论和新技术的研究。形成了强化冶炼与短流程冶金新技术、冶金余热高效回收利用新技术、冶金减排新技术和生物柴油低碳冶金新技术四个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团队先后承担了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省部级重点项目等56项,以及一大批解决实际生产关键技术难题的企业委托项目,构建了冶金节能减排理论体系和独具特色的冶金节能减排新技术。近三年来,部分成果推广应用累计产生直接经济效益超过260亿元,减少CO2排放逾32万吨,减少酸性废水和气体排放逾320万吨,节约标煤52万吨。
生物柴油低碳冶金等新技术获同行关注
该团队注重创新能力与水平的提升,获得了“复杂难处理镍钴资源高效利用关键技术与应用、复杂铜原料电解精炼及综合回收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熔融盐循环热载体无烟燃烧技术的应用基础研究、高性能复合蓄热材料的制备及其应用基础研究、新型城市生活垃圾熔融气化燃烧发电技术的应用基础研究”五项标志性研究成果。
此外,该团队还在“冶金烟气余热回收利用技术;复杂地形长距离铁精矿固液两相浆体输送关键技术;含碳冶金烟气资源化利用技术;基于熔融盐反应体系的冶金-能源一体化清洁生产新原理及其基础理论;接熔融还原炼铁及铜渣中铜、铁资源综合回收利用技术;生物柴油低碳冶金新技术”等几个方面开展了创新性工作,获得了国内外同行的广泛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