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日下午,昆明理工大学“捞鱼河讲坛”第五讲成功开讲,本次讲坛邀请中国科学院陈晓松研究员作题为“颗粒漏斗流的尺度标度性”的学术报告。学校理学院、数据科学研究中心、云南大学物理与天文学院、昆明学院物理科学与技术系的60余名师生聆听了本次报告。

报告中,陈晓松研究员指出,颗粒物质广泛存在于日常生活中,如沙子、黄豆、谷物、泥石流等;大量颗粒组成的离散态物质体系具有特别的性质和运动规律,颗粒物质表现出许多不同于固、液、气物质的奇特现象和独特的运动规律,对颗粒物质运动规律的理解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和应用背景。传统研究认为,颗粒漏斗流的流量在开口附近存在自由落体拱使得流量满足bvluo公式,但近期实验结果显示:自由落体拱并不存在。陈晓松研究团队与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合作,通过引入颗粒流速度场的标度函数证明并推导了Beverloo公式,并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所得数据进行了验证,结果显示,不论在二维还是三维,相关数据都很好的标度在一起,证实了理论的正确性。最后,陈晓松研究员还就漏斗开口尺寸与颗粒尺度大小等核心问题与在座师生进行了交流探讨。
报告结束后,陈晓松研究员与昆明理工大学数据科学研究中心相关负责人座谈交流。数据科学研究中心负责人对陈晓松研究员到校访问并作学术报告表示感谢,希望通过此次交流促进昆明理工大学数据科学研究中心与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的交流合作。陈晓松研究员对数据科学研究中心近年来在复杂系统研究中所取得的成绩表示赞赏,并鼓励教师和研究生积极前往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进行访问交流和深造。
陈晓松,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科学院大学物理科学学院副院长。2000年作为“百人计划”引进国外杰出人才被聘任为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研究员,2003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研究领域包括:相变理论、场论重整化群、有限系统临界现象、临界动力学、微重力下临界现象、液氦超流相变、颗粒物质、气候和金融复杂系统中的统计物理问题等。
(供稿:理学院 杨波)